与抑郁挥手说再见
- Joann Hsu
- 2023年8月7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在过去的十几年里,我曾经经历过两次抑郁症,每次大概几个月到大半年。当别人知道了我抑郁或者有抑郁经历的时候,都有些不太明白,“你怎么会得抑郁症呢?你看起来很好,一切很正常,经常比我表现得还乐观豁达呀?”我没有办法做出回答,因为自己说不清楚。 我认识的人中也有好几个有抑郁症的经历。最有意思的是,我和我所认识的得过抑郁症的朋友交谈的时候,关于我们各自的抑郁经历,也说不出个所以然,无法深入交谈。十多年前,我的一个同事,工作上很有才华,也经常热心地帮助其他人。我们之间谈论起彼此的经历,也只能浮于表面。他问我为什么得抑郁症,我说因为跟丈夫经常吵架,他说“别吵了。吵架干什么,好好过吧”这样的废话。我问他为什么得抑郁症,他说因为戒烟,他每次戒烟都会抑郁症,我说“那就别戒了”这样的废话。我们的原因看起来相差很远,彼此没法相互交流帮助。另外一次,我认识的一个人,在自己微信的Moment上,简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,然后加了这样一句“忙碌这些事情哪有时间得抑郁症啊“。 我看了之后有些不愉快,认为他在嘲笑贬低的抑郁症的人,而我有责任告诉他不要这样歧视抑郁症的人。结果,他的回答让我有些吃惊,他说他两年前的得了抑郁症,“用如下方法调整好了:白天时间排满,晚上到点睡觉;高强度锻炼,我那是每天跑两个小时;调动自己所有的精力学习、工作、赚钱,前后一年多慢慢调整好了。‘我看到他的回复后,我理解了他说“哪有时间得抑郁症”那句话的真实原因,并不是在嘲笑别人,而是在鼓励自己。同时我也哈哈大笑,他的那些调整方法,如此高强度,如此自律,我正常的时候都没有办法做到呀。 说了这么多,就是想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虽然我自己经历抑郁症,但是没有真正的办法得出结论,为什么我会得抑郁症,为什么我所认识的那几个人会得抑郁症,我们到底是脑子哪里有些问题,生活环境、方式有问题,心理有问题、神经系统有问题,还是基因有问题,这些都不知道。 此刻的我,知道了自己的抑郁症的最根本的原因,也掌握了有效的方法来应对抑郁和其他循环往复但没有益处的思路。抑郁的起因:出于本能要避免某些痛苦,但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又掉入了另外一样痛苦中。这样的解释,听起来太空洞、太没有意义了,我来用自己的经历做个注解吧。 我第一次抑郁的时候,是大概30出头,我正在一家制药公司做化学研发工作,孩子刚满一岁。白天我去上班,晚上的时候,我就不停地努力准备考精算师的考试,因为我非常想要做离开化学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。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,考过了两门考试,终于可以申请相关工作了。但是,此刻的我全然没有了准备考试时的毅力和决心,我不去做任何申请工作的努力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够好,不擅长写简历,不擅长和别人打交道,所以我退缩了。退缩,就可以避免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被拒绝的痛苦。 但是我不够好这个内心信念所带来的疼痛,并不因为我不找新工作而消失,反而因为我的退缩而加强了,我更加的不认可自己。所以我开始向外界寻求认可,然而此刻的我,不可能从外界得到认可了,因为我对自己的不认可,会将任何外界的风吹草动,都解释成别人不认可我的价值。我的丈夫无心说的一些话,我就理解为他认为我不够好。从他的话语引起的痛苦,我当然不会生吞,像找工作的痛苦那样。我使用了另外一种方法处----转移疼痛。我想方设法打击、贬低他,让他知道他是一个很糟糕的人,企图把我的疼痛转移到他的身上。这当然是比生吞更错误的方法,我们两个陷入了或者争吵或者冷战的状态。这一切,这些负面的体验,更加加深了我的负面情绪和自己不够好的深层思维。 上面这个描述,是此刻的我给出的。当年的我,全然不知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,更不知道自己内心的声音,对自己的否定,是使自己难受的根本原因,从而也就不知道怎样去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,怎样鼓励和安慰自己,反而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跑越快,直到抑郁了。去年,我才真正意识到我和丈夫之间的争吵并不是我抑郁的最初原因。 知道抑郁症的起因,最直接的好处是,我可以针对起因,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,调整自己了。既然疼痛无法避免,那我就不要小心翼翼地设法避免疼痛了。不如,痛痛快快地挑出一个自己最想要达成的目标,知道在通往目标的路上,一定会有被拒绝的疼痛;疼痛的时候,告诉自己,“我已经足够好了,我可以从这一个疼痛中学习和成长”。 这样一个深层思维的调整,会帮助我会从痛苦或设想的痛苦中走出来,走入一个宽广的成长的空间,经历一个属于中年人的特殊的快速成长期。 在我对于抑郁的研究中,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:关于抑郁的人和普通人的行为思维比较,没有太多的研究。但是,最近二三十年,有许许多多关于普通人和成功人的思维和行为比较的研究。普通人和成功人之间的不同,并不是能力和资源的不同,而是内心的声音不同。两者的声音并不是有天壤之别,仅仅是“我足够好了”和“我不足够好”的区别。这一类研究,最有代表性的、经典的书籍有 The 7 habits of Hightly Effective People by Stephen Coe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by Daniel Goleman Mindset: The New Psychology by Carol Dweck 虽然每一个作家用着不同的名称,但都在描述着相同的内核。所有的self help的书籍和成功学的书籍,也是一样,语言和故事不同,但是有着相同的精神。我也用自己的故事和语言来参与其中吧,多一个来自足够好的我的声音。 抑郁的伙伴们,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都没有任何问题,我们的基因也没有问题,仅仅是我们的深层思维,因为小时候的影响和教育,我们的深层思维认为“我不够好” 的事情多一点点而已。所以,使用深层思维调节的办法,最终的结果并不是仅仅与抑郁挥手说再见,更是与发挥潜能的、超乎想象地幸福的自己说“你好”。
Commentaires